|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石家庄通史•故事① 京畿重地 英才故里

石家庄通史•故事① 京畿重地 英才故里

关键词:石家庄房产信息港,石家庄在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石家庄新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hijiazhu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67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常山赵子龙”这个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带给家乡人民无比的自豪。这是正定子龙公园内赵子龙雕像前正在晨练的人们。武英伟 摄

井陉背水

之战古战场遗址。李辉 摄

  作为首部地方通史,历时四年完成的《石家庄通史》古代卷、近现代卷涵盖了石家庄从原始社会到石家庄解放之间的历史内容,全面准确地展示了石家庄的历史全貌,勾划出石家庄历史发展的轮廓,清晰地反映了石家庄厚重的文化底蕴。全书共计175万字,书中刊载了许多人物、事件故事,读来内容翔实、雅俗共赏。本报从中精心撷取部分精彩故事,引领读者读故事、品历史、爱家乡。

  石家庄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承京津,南接中原,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成为古代多场著名战争的发生地。这里人才辈出,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演绎出诸多传奇故事。

故事一

  乐毅率五国伐齐

  乐毅,字永霸,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他深感燕昭王是一位既爱惜人才,又抱负远大的君主,便决定留在燕国。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从此,乐毅有了施展文韬武略的舞台。

  燕昭王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燕昭王很赞成乐毅的战略主张,便派乐毅出使赵国,派剧辛出使魏、韩两国,赵国又联合了秦国,利用各国和齐国的矛盾,终于结成了反齐联盟。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印授于乐毅,这样,乐毅就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兵力伐齐。齐国也征发全国之兵迎战。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国的版图。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

  后来,乐毅死在赵国,安葬在邯郸城。乐毅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人所尊重。汉初,刘邦经过赵地,封乐毅的后代乐叔为华成君。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直到唐代,人们还把乐毅作为古代名将进行祭祀。 

故事二

  韩信灭赵背水之战

  井陉古塞、绵河两岸,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韩信灭赵“背水之战”的古战场。在井陉县白石岭上,保存着后世修筑的白面将军陈馀祠及韩信庙,在鹿泉市抱犊寨山顶,后人修建淮阴侯祠,以纪念韩信背水之战的历史。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等统兵数万,东下井陉。赵王歇与陈馀在井陉口聚兵20万,堵截汉军。赵军营垒设在今鹿泉市的土门关到井陉县白皮关一线。

  韩信向井陉进军,在离井陉口30里处安营扎寨。韩信选派轻骑两千,各持一面红旗,半夜抄小路赶到赵营背后,在萆山(今鹿泉市抱犊寨)隐蔽。次日晨,韩信命万余人渡过绵蔓水(今井陉县绵河),背水布阵。韩信树起大将旗帜,战鼓擂动,号角齐鸣,直攻赵军营垒。

  陈馀站在白石岭上,俯瞰绵蔓河,见韩信背水布阵,讥讽韩信不懂兵法,即令赵军出击。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个个英勇拼杀。双方激战。韩信令士兵丢弃旗鼓,佯装败退。陈馀马上令所有赵军倾巢而出,埋伏在赵营背后的两千骑兵按韩信命令,迅速从萆山冲向赵营,拔掉赵旗,树起无数汉军旗帜。赵军久战不能胜,忽见赵营遍插汉军红旗,顿时大乱,纷纷逃散。

  韩信令全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韩信巧设背水阵,以少胜多,大破陈馀,消灭赵军。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果以胜,此何术也?”

  韩信答道:“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当时汉军大都是新募的市井之人,没经过严格训练,只有将他们置之死地,方能拼命厮杀,死里求生。众将听韩信此言,都十分佩服,赞颂韩信用兵如神。

故事三

  王郎赶刘秀

  公元23年,刘秀北上真定后,王郎称帝。当时天下大乱,诸州郡官员难辨真伪,纷纷听命王郎。立足未稳的刘秀,面临着王郎的围追驱赶,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王郎赶刘秀”的序幕。

  公元24年,刘秀到达卢奴(今定州),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南下求见。耿况原本是王莽委任的太守,更始帝刘玄遣使巡视郡国,耿况归顺更始帝,得知刘秀北巡,特意派其子耿弇前来接应。但耿弇到达宋子(今赵县宋城)时,其从吏孙苍、卫包叛逃而投奔王郎。耿弇北上追赶刘秀到达卢奴,陪同刘秀到达上谷郡治所蓟城。城内传言邯郸大军且至,刘秀及其随从准备南下。耿弇坚持迎刘秀进城。正在两者争论之时,西汉广阳王之子刘接在蓟响应王郎,而且王郎悬赏捉拿刘秀檄文传至蓟城,刘接发兵围剿刘秀。

  刘秀兵微将寡,难以立足,又难以确认耿弇父子是否有诈,因此,从南门匆匆逃出蓟城,与耿弇失散。刘秀一行一路昼夜兼程,疾驰到饶阳芜篓亭。

  次日到饶阳,刘秀官属皆饥饿不堪,于是诈称是王郎使者,到传舍就食。“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引起传舍官吏怀疑,传吏谎称邯郸将军到,刘秀及其官属大惊失色。而刘秀自知难以脱身,便机智应对,声称“请邯郸将军入”。这才稳住传吏,使其从属得以解决温饱。

  刘秀一行率部南驰,“至下曲阳(今晋州市西),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南面又是滹沱河,刘秀即令大将王霸亲自查看。王霸唯恐惊吓官属,返回后诡称曰:“冰坚可渡,管属皆喜。”事后,刘秀对王霸说:“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 

  由此,才在王霸护卫之下,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滹沱河。在正定县滹沱河畔,有个村子名叫“凌透”。据说刘秀到滹沱河边,其兵马履冰而过,当刘秀渡河后冰凌即裂透,阻止了王郎追兵。这一事件,在后世的许多名人诗词中都有反映。如唐代胡曾在《渡滹沱河》诗中写道:“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南宋的忠臣宰相文天祥,被俘后,经滹沱河,写下了《渡滹沱河》二首,其中写道:“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旧事今何在?回首中天感慨多。”

故事四

  赵佗先人墓的由来

  赵佗(?—公元前137年),汉代真定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在香港、澳门以及广大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是岭南地区最早中原移民的组织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维护国家统一、对中央王朝称臣的少数民族地区领袖,也是秦朝统一以来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力传播到岭南的先驱。

  在秦统一岭南以前,岭南地区散居着众多越族部落,称“百越之地”或“外越”,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状态。秦始皇灭六国后,命令赵佗率军戍越。赵佗推行“和揖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团结越人酋长,得到拥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之地。秦亡后,楚汉相争,战乱连年。赵佗统一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西汉建立后,赵佗以国家统一为重,接受汉高祖封号,“稽首称臣”。从此,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史上第一个具有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诸侯政权。赵佗在奉汉称臣的前提下,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赵佗治理岭南,实行“和揖百越”、“汉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开创了中原人与少数民族亲如一家、自然融合的局面。赵佗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越人,废除群婚,推广汉字和汉语,教越人“习汉字,学礼仪”,推动了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赵佗还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井灌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耕牛犁田、铁制农具传播到岭南,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他还助民凿井,修渠灌田。广州市内发掘出的越王井,被作为南越国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来保存。

  位于石家庄市赵陵铺东侧的赵佗先人之墓,今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当年汉文帝为赵佗修筑的先人冢。作为西汉王朝维护统一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民族统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主席曾对赵佗给予很高评价。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9日),毛主席在河北涿州对准备前往广东主持工作的曾生说:“你们广东开化很早,秦始皇时代广东就是秦朝管辖的地方。河北人赵佗在广东作官,他对地方治理的不错。”

故事五

  赵云巧用“空营计”

  赵云(?—229),字子龙,三国时蜀将,“常山真定人”(今正定,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

  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在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刘备突围南进,丢妻弃子。赵云奋不顾身,救出甘夫人和刘禅(小名阿斗)。当刘备突出重围后,不见赵云,有人说赵云已投曹操了,刘备果断回答说:“子龙不弃我走也。”果然,赵云怀抱阿斗,保护甘夫人,突围而至,众人皆惊喜。刘备拜他为牙门将军,专司看守营门,保卫主帅安全。京剧《甘露寺》中的唱词:“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的诗句,也被后人广为传诵,赵云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的故事熟为人知,然而历史上本无此事,而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虚构。历史上却有赵云使用空营计迫使曹魏退兵一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军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运米于北山下,黄忠引兵夺其粮草,但过期不还。赵云率数十骑接应,不料与曹操大军遭遇。赵云临危不惧,奋勇冲杀。曹兵众多,溃后复聚,赵云且战且退,还归营垒。但发现部将张著未归,赵云复驰马援救张著。曹军追赶到营垒。时沔阳县(治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长张翼在营中,指挥士兵立即关闭营门拒守,赵云入营,急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用了一次“空营计”。

  赵云不仅英勇善战,且具有政治眼光,敢于直言进谏。赵云跟随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前后37年。赵云智勇双全,屡建战功,且严于律己,维护大局、处事谨慎,因此,后世小说家进一步演义他的人格魅力,在《三国演义》和后世戏剧中,赵云被塑造成为一个完美的英雄。

故事六

  颜杲卿抗击叛军

  唐代“安史之乱”年间,石家庄一带属常山郡,郡城真定(今正定)为河北雄镇。颜杲卿(691—756)时任常山郡守。

  安禄山、史思明叛乱,途经真定,对颜杲卿百般利诱胁迫,颜杲卿及部将积极抗击叛军。

  公元756年正月初,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直逼潼关。为牵制叛军主力,颜杲卿传檄各郡县,声称朝廷派荣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统“王师二十万入土门”,同时遣部将郭仲邕率百余骑兵,在土门关外拖柴草飞驰,扬起烟尘,令土门将士摇旗擂鼓,假称王师先锋已到。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军民的斗志。当时,正在围攻饶阳的叛将张献诚闻讯,丢盔弃甲龟缩于范阳城。赵郡、广平、河间等郡,杀掉安禄山的部将和伪刺史、伪太守,传首真定。数日内,有15郡归顺朝廷。

  天宝十五年三月,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意)。  

  当数万叛军兵临真定城下时,颜杲卿面对强敌,组织军民打退叛军屡次进攻。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军的艰苦条件下,颜杲卿和大批将士及家眷被俘。

  史思明用宝剑按住颜杲卿次子颜季明的脖子,威逼颜杲卿投降,并让他制止河北各郡县的抵抗。颜季明坚贞不屈。史思明恼羞成怒,将颜季明残酷杀害,并把颜杲卿等押往洛阳。

  安禄山把颜杲卿等人捆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恶狠狠地说:“吾擢尔太守,尔何所负而反?”颜杲卿义正词严地对答:“汝营州牧羊羯奴(安禄山为营州羯族人)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岂能从尔反耶?”  

  安禄山穷凶极恶,割下颜杲卿的舌头,并令刽子手把颜杲卿的幼孙颜诞、侄儿颜诩、幼子颜询等人的手足砍掉,割肉刮骨。颜杲卿视死如归,痛斥贼酋,最后被凌迟致死,时年65岁。

  颜杲卿等爱国志士抗击叛军的壮举,虽然失败,但遏制了安禄山在河北的势力,延缓了叛军入陕的时间,为后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平息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

故事七

  唐代诤臣魏徵

  魏徵(580—643),钜鹿郡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初唐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

  魏徵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嫉妒,太宗亲信中有人诬告魏徵包庇亲戚。太宗派温彦博查办,发现纯属诬告。太宗便让温彦博去警告魏徵要引以为戒。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太宗深表赞同。

  由于魏徵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所以,唐太宗对他也存敬畏之心。一次,太宗想去秦岭打猎,行装已备好,但迟迟未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说:“当初确有这想法,但怕你又要进谏,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放在自己肩上,很得意。但看见魏徵走来,赶紧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太宗怀中。

  魏徵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其“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同时,魏徵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示。

故事八

  明初的真定之战

  明惠帝年间,惠帝朱允炆接受大臣建议,实行“削藩”之策。朱允炆削藩过程中残杀诸侯王的行为,激怒了燕王朱棣。朱棣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南下,自称“靖难”。

  明惠帝派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讨燕。建文元年(1399)八月,耿炳文率王师至真定。当时,燕王军队只有数万,双方兵力悬殊。但朱棣熟悉河北地形,发挥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各个击破。

  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在真定一战,临阵投降了燕王。朱棣掌握了南军的虚实,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耿炳文率部北跨滹沱河,欲驻在真定城西北至西山一带。正在调动之际,朱棣率精骑数十,绕过城西南,利用南军大规模拥挤渡河的时机,燕王军队突然南北夹击,耿炳文急促出城迎战,但不敌燕军夹击,南军被“斩首三万余级,积尸塞城壕,溺死滹沱河者无”。

  耿炳文在真定大败后,被建文帝诏回南京,另派李景隆取而代之。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带兵号称60万,由德州(今山东德州市)进兵真定,以图取燕。两军会合于白沟激战,朱棣险些被俘,但因南军“将帅不专,故令不一”,李景隆败走济南。是年九月,明惠帝又选盛庸为帅进驻德州,与定州(今定州市)、沧州互为犄角之势,从三面围困北平。朱棣佯攻辽东,实际上集中兵力,突然南下,攻陷南军防御最薄弱的沧州,“拔其城”。  

  建文三年(1401)三月,燕军在滹沱河下游一带与南军几番激战,互有胜负。闰三月,两军会于藁城,燕军得势,斩敌首6万余,追至真定城下,生擒南将。河北郡县多望风降燕。建文四年(1402),燕军渡淮水,直达京师应天府城下。朱棣于应天府即皇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这一变局,就是明史上所谓的“靖难之役”。在北方称“燕王扫碑”,民间亦称“燕王扫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